2025, 9(2):77-79.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 例,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和观察组(30 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均对患者进行 6 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3、7 d 的颅内压,术前、术后 7 d 脑氧摄取率(CE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脑灌注压(CCP)、达峰时间(TTP)、脑血容量(CBV),术前、术后 1 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随访 6 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 6 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 1~7 d 两组患者颅内压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术后 7 d 两组患者 CEO2、SVO2、CCP、CBV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TP 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术后 1 个月两组患者的 GCS 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随访 6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随访 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 GOS 高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2024, 8(7):25-27.
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免疫指标、营养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为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9 月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99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 A 组(49 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 B 组(50 例,在 A 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2 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免疫炎症指标及营养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外周血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均升高,且 B 组均较 A 组更高;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8(IL-8)水平均降低,且 B 组 A 组均更低(均P<0.05);B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 A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2024, 8(12):70-72.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免疫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7 月至 2023 年 12 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 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患者以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 14 d 后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免疫指标和营养指标、C- 反应蛋白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 14 d 后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 G、免疫球蛋白 A、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均升高,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血清 C- 反应蛋白均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相对比早期肠外营养支持,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干预更能够减轻患者机体的炎症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在促进个体营养状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2024, 8(12):116-119.
摘要:目的 分析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中凝血功能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升该手术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9 月至 2023 年 9 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86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 TEG、常规凝血指标检测,依据常规凝血指标结果将其分为两组,正常组(43 例,凝血功能正常)和异常组(43 例,凝血功能异常)。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常规凝血指标参数、TEG 参数,分析 TEG 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TEG 参数评估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正常组比,异常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固角(α)、最大振幅(MA)均更低,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均更高;经 Perason 法分析发现颅脑损伤患者 PT、TT 及 APTT 与 R 值、K 值均呈正相关,与 α 角、MA 值均呈负相关;FIB 与 R 值、K 值均呈负相关,与 α 角、MA 值均呈正相关;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EG 参数 R、K、α、MA 评估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54、0.773、0.860、0.866,其中 MA 的诊断价值较高(均P<0.05)。结论 TEG 对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可实时动态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为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2024, 8(7):124-127.
摘要:颅脑损伤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而颅内压升高又会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进而易造成患者预后差,可能发生致残、致死等情况,因此临床高度重视对颅脑损伤患者及时且有效的颅内压监测。现阶段,临床针对颅内压监测主要分为有创、无创两种方式,其中有创颅内压监测手段是较为公认的金标准,监测信息最为精确;而无创颅内压监测手段则还在研究和探索中。由于面对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选择合适的颅内压监测工具不仅有利于病情监测,还能减少患者痛苦。基于此,现就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无创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检测患者颅内压提供重要依据。
2023, 7(11):10-12.
摘要:目的 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对重型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患者生命体征、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州开发区医院(25 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25 例)于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11 月收治的共 50 例重型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各 25 例,对照组患者开展补低渗液、停用渗透性利尿剂、积极控糖、加强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开展 CRRT 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随访 1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48 h 的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 48 h 生命体征和肾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后 1 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 48 h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48 h 两组患者体温、心率及血清钠离子、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而氧合指数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1 个月研究组患者预后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 CRRT 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同时可改善肾功能,预后较好。
2023, 7(13):83-86.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炎症因子及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 例,给予患者全肠外营养治疗)和研究组(29 例,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 2 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氮平衡、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D- 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8、白细胞介素 -6)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氮平衡、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D- 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8、白细胞介素 -6 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胃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2022, 6(20):60-63.
摘要:目的 探讨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微管相关蛋白 tau(Tau 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肽 Y(NPY)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 STBI 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6月盱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49 例 STBI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实施程序化镇静分为单一组(24 例)与联合组(25 例),单一组患者仅行颅内压监测,联合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的程序化镇静,两组患者均治疗 1 周后逐步撤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死亡率,入院时及治疗 1 周后血清 Tau 蛋白、GFAP、NPY 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压水平,随访 6 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与入院时比,治疗 1 周后两组患者血清 Tau 蛋白、GFAP、NPY 水平及 NIHSS 评分、颅内压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残疾率、植物生存率、肺部感染率及再出血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对 STBI 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22, 6(14):125-128.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与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9 月期间于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 143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3 例)、未发生脑积水组(120 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脑积水组患者术后颅内压、脑脊液转化生长因子 β1 蛋白(TGF-β1)水平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颅内感染、脑内血肿、硬膜损伤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脑积水组;年龄、骨窗面积均显著大于未发生脑积水组;中线移位距离显著长于未发生脑积水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骨窗面积大、中线移位距离长、术后颅内压升高、脑脊液 TGF-β1 水平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均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OR = 1.135、1.267、2.038、1.964、2.042、2.149、2.016,均P<0.05)。结论 年龄≥ 60岁、骨窗面积大、中线移位距离长、术后颅内压升高、脑脊液 TGF-β1 水平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均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相应体征给予针对性防治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发生风险。
2022, 6(1):127-129.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防治干预措施,为及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7 月至 2021 年 7 月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救治的 400 例行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医院感染组(40 例)和非医院感染组(360 例)。分析医院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而筛选影响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0 例医院感染组患者中,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病原菌菌株以鲍曼不动杆菌株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组中年龄≥?60 岁、手术时间≥?4 h、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开放性损伤、使用镇静药物、无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组(均P < 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手术时间≥ 4 h、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开放性损伤、使用镇静药物、无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为影响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OR = 3.473、3.261、2.188、2.416、2.158、2.354、2.678、2.106,均P < 0.05)。结论 年龄≥?60 岁、手术时间≥?4 h、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开放性损伤、使用镇静药物、无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为影响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治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4882183 64883630
E-mail:xdyx2020@vip.163.com
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11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