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编辑部官网!【中国医师协会系列期刊】
    文章快速检索
    期刊检索
    GO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9(3):1-3,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对帕金森病(PD)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开展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美多芭治疗,对患者运动症状、肌张力、生活质量 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广州泰康粤园医院收治的 160 例 PD 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对照组(80 例,服用美多芭治疗)与试验组(80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康复训练),均干预 4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 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Beg 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评分、步态相关指标、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 (GQOLI)评分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 STEF、BBS 及 GQOLI 评分均升高,MAS 评分均降低,干 预后两组患者步速均加快,步长均延长,步频均减慢,试验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 α- 突出核蛋白 (α-SYN)、过氧化脂质(LPO)、血清丙二醛(MDA)均降低,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D 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开展 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美多芭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肌张力,并能够抑制应激反应,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2025,9(3):4-6, DOI:
    摘要:
    目的 探究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应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取 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 3 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者入院治疗顺序将 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30 例。两组患者均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对照组实施低频率(1 Hz)rTMS 疗法,研究组实施高 频率(10 Hz)rTMS 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 4 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 运动功能量表 (WMFT)及改良 Barthel 指数量表(MBI)评分,肩关节前屈和腕关节背伸活动度。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躯体感觉诱 发电位(SEP)中枢传导时间(CCT)、上肢躯体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缩短,且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两 组患者静息态阈值(RMT)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FMA、MBI、WMFT 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腕关节 背伸活动度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低频 rTMS,高频率 rTMS 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偏瘫 患者预后康复效果更显著,能有效缩短 SEP CCT 及 MEP CMCT,并降低 RMT,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肩、腕关节活动度。
    2025,9(3):7-9,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为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无锡市锡山区梓旺医院(无锡梓旺康复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 61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 例,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30 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SET)。两组患儿均治疗 3 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 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10 m 步行时间、核心稳定性及下肢肌张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 GMFM-88、BBS 评分均上升,10 m 步行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大;治疗后两 组患儿平板支撑、仰卧上举、仰卧卷腹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治疗后两组患儿改良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MAS)评 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 较于常规康复训练,SET 应用于脑瘫患儿可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运动控制能力和核心稳定性并调整肌张力。
    2025,9(3):10-12, DOI:
    摘要:
    目的 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腘绳肌肌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省总队医院接诊的 80 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 例,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40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 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6 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2、6 周后膝关节功能,治疗 6 周后健侧与患侧腘绳肌肌力,以及治疗前与治疗 6 周后步行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 2、6 周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增大,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Lysholm 评分均逐渐 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 6 周后两组患者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均小于健侧,但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半腱肌与股二头肌电机械 反应时间均长于健侧,但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 6 周后两组患者步长均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步速均加快,且 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患侧摆动相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单独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 激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中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提高肌肉协调性。
    2025,9(3):13-15,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肢体康复锻炼治疗,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 69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 例) 患者进行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联合肢体康复锻炼,研究组(35 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两组均治 疗 2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步态分析指标。结果 与 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 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各项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步长均延长,研究组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步速、步频 均增大,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治疗,有助于提高其睡眠 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凝血功能与神经功能,促进步行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2025,9(3):16-19,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选穴规律运用毫火针留刺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肌张力、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神经递 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2 月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治疗的 60 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组,两组患者根据前期整理分析临床诊疗文献中的经脉及穴位使用频次、核心组穴、有效取穴等选穴规律而制定选穴方案,两组患者均进 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 例)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毫针治疗,观察组(30 例)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毫火针留刺治疗,均治疗 2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 指数 (BI)、简明健康状况量表-?精神健康(SF-36-MH)评分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 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MAS 分级 0、Ⅰ级患者占比均升高,Ⅱ、Ⅲ级患者占比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 MAS 分级优于对照组;与治疗 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FMA、BI 评分及血清甘氨酸(Gly)、γ- 氨基丁酸(GABA)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毫火针结合选穴规律留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能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还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较常规 毫针针刺治疗显著提高。
    2025,9(3):20-2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对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恐动患者实施早期量化康复训练对其恐动程度、膝关节功能恢复、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 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2 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 80 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恐动患者,根据术后的康复方法分为对 照组(41 例,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39 例,常规康复训练 + 早期量化康复训练),两组患者术后均干预 30 d,且术后均随访观察 12 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4、6、10、12 周的恐动程度,就诊时和术后 12 周的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平衡能力及步态稳定性。结果 与 术后 4 周比,术后 6、10、12 周两组患者恐动症 Tampa 评分量表(TSK)评分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就诊时比,术后 12 周两组患者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LK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均升高,且观察 组均高于对照组;与就诊时比,术后 12 周两组患者 Berg 平衡量表(BSS)、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均P<0.05)。结论 早期量化康复训练有效缓解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恐动患者的恐动心理,可提高患者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平衡能 力及步态稳定性。
    2025,9(3):23-27, DOI:
    摘要:
    冠心病是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防治尤为重要。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 评估心肺适能的“金标准”,是一种客观、定量、无创的检查方法。相关研究表明,心肺运动试验在冠心病的风险预测、诊断、制定运 动处方、预后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依据 CPET 制定运动处方更是冠心病心脏康复的重要依据。现就 CPET 应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冠心病提供更为简便的诊断及评估方法。
    2025,9(3):28-31, DOI: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作为外科常见的创伤性骨折,其以疼痛、活动受限等为主要 表现,会使患者站立困难,无法正常行走。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后患者多存在髋关节功能差、关节活动度小、 平衡能力降低等问题,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近年来,康复治疗方法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在增加关节活动度、提升肌力及平 衡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现就老年髋部骨折康复治疗方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提供参 考依据。
    2025,9(3):32-3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视网膜生理与 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 年 10 月至 2024 年 1 月收治的 69 例特发性黄斑裂孔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剥除组(34 例,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和翻转组(35 例,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 覆盖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6 个月眼压、视网膜生理与结构指标,裂孔闭合情况,术前及术后 1、 3、6 个月 BCVA,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眼压术前、术后 6 个月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与剥除组比,翻转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升高;与术前比,术后 1、3、6 个月两组患者 BCVA 均降低(均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SVD)、黄斑中心凹深层毛细血 管层血流密度(DVD)水平均升高,翻转组均高于剥除组;外界膜层(ELM)、椭圆体带(EZ)缺损直径均缩短,翻转组均短于剥除组 (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 术对眼压的影响均较小,且均可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性均良好;但与内界膜剥除术相比,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可 改善患者视网膜生理与结构,提高裂孔闭合率。
    2025,9(3):35-37,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异烟肼(INH)联合利福平(RFP)与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预防性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核潜伏感染患者中的效 果,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72 例结核 潜伏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INH 联合 RFP 预防性治疗)和观察组(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预防性治疗),各 36 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 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与肝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CD3+ 、 CD4+ 百分比及 CD4+ /CD8+ 比值均升高,CD8+ 百分比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均升 高,但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母牛分枝杆菌预防性治疗能够增强结核潜伏感染患者的免疫能力,减少肝功 能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4882183 64883630

E-mail:xdyx2020@vip.163.com


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11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