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编辑部官网!【中国医师协会系列期刊】
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9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血清学标志物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4, 8(4):25-27.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肿瘤坏死因子 -α C- 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 -9 低氧诱导因子 -1α 同型半胱氨酸 诊断价值 影响因素
      摘要 (12)HTML (0)PDF 1.97 M (6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C- 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4 月北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 11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 80 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 CRP、MMP-9、TNF-α、HIF-1α、Hcy 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 CRP、MMP-9、TNF-α、HIF-1α、Hcy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利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评估 CRP、MMP-9、TNF-α、HIF-1α、Hcy 是否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 CRP、MMP-9、TNF-α、HIF-1α、Hcy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清 CRP、MMP-9、TNF-α、HIF-1α、Hcy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 0.854、0.984、0.946、0.614、0.708,以 MMP-9 的诊断效能最高;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MMP-9、TNF-α、HIF-1α、Hcy 水平升高均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OR=1.292、1.187、1.290、1.046、1.154,均P<0.05)。结论 血清 CRP、MMP-9、TNF-α、HIF-1α、Hcy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以 MMP-9 的诊断效能最高,且上述指标水平升高均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适宜时机探讨

      2024, 8(5):45-47.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 -8 免疫功能
      摘要 (13)HTML (0)PDF 1.86 M (5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手术适宜的时机,以及对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作用,为提升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5 月溧阳茶亭医院收治的 61 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 72 h 后手术组(疾病发作超 72 h 后手术,30 例)和 72 h 内手术组(疾病发作72 h 内手术,31 例)。术后,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中中转开腹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 7 d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72 h 内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 72 h 后手术组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均较 72 h 后手术组更低;术中,72 h 内手术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0.00%)较 72 h 后手术组(20.00%)更低;与术前比,术后 7 d 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8(IL-8)水平均升高,但 72 h 内手术组均更低;与术前比,术后 7 d 两组患者的 CD3+ 百分比、CD4+ 百分比、CD8+ 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降低,但 72 h 内手术组更高(均P<0.05)。结论 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能更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降低中转开腹风险,且术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更轻,免疫功能损伤也更小。

    • 血清 25- 羟维生素 D 水平、细胞因子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2024, 8(23):118-121.

      关键词:25- 羟维生素 D 转化生长因子 -β1 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 -10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摘要 (28)HTML (0)PDF 1.73 M (125)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 25- 羟维生素 D [25- (OH)D]、细胞因子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中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 BPD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80 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早产儿出生后28 d 是否合并 BPD 将其分为 BPD 组(37 例)和非 BPD 组(43 例),同时将 BPD 组早产儿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 BPD 组(17 例,未进行氧疗)与中重度 BPD 组(20 例,中度:吸氧浓度 <30%;重度:吸氧浓度 >30% 或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比较 BPD 组和非 BPD组早产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早产儿发生 BPD 的影响因素;比较轻度 BPD 组和中重度 BPD 组早产儿血清 25- (OH)D、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 -10(IL-10)水平,并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早产儿血清 25- (OH)D 及各细胞因子水平与 BPD 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BPD 组早产儿出生 1 min Apgar 评分及血清 25- (OH)D、IL-10 水平均较非 BPD 组更低,合并迟发性新生儿脓毒血症(LOS)、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肺炎(NP)的患儿占比及血清 TGF-β1 水平均较非 BPD 组更高,住院时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时间及总吸氧时长均较非 BPD 组更长(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 LOS、NP,以及血清 25- (OH)D、IL-10 低水平与 TGF-β1 高水平均是早产儿发生BPD 的危险因素;中重度 BPD 组早产儿血清 25- (OH)D、IL-10 水平均较轻度 BPD 组早产儿更低,血清 TGF-β1 水平较轻度 BPD 组早产儿更高,且通过 Pearson 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BPD 早产儿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 25- (OH)D、IL-10 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 TGF-β1 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合并发生 LOS、NP,以及血清 25- (OH)D、IL-10 低水平,TGF-β1 高水平均为早产儿发生 BPD 的危险因素,且血清 25- (OH)D、TGF-β1、IL-10 水平与 BPD 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检测上述指标水平变化可对 BPD 发生及其严重程度进行预测评估。

    • 应用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3, 7(4):13-15.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血凝酶 奥美拉唑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肿瘤坏死因子 -α
      摘要 (15)HTML (0)PDF 1.69 M (130)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泽县人民医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 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补液、抗炎、输血等常规治疗 + 奥美拉唑,50 例)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方案 + 血凝酶,50 例),两组患者均治疗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治疗 3 d 后血清EGF、VEGF、SOD、TNF-α 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治疗 3 d 后两组患者血清 EGF、VEGF、SOD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较对照组,观察组更高;较治疗前,血清 TNF-α 水平均降低,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能够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且可促进消化道溃疡面血管与表皮细胞的再生,减少炎症、应激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出血量与输血量,缩短止血、住院时间,疗效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应用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3, 7(7):13-15.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血凝酶 奥美拉唑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肿瘤坏死因子 -α
      摘要 (12)HTML (0)PDF 1.68 M (103)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泽县人民医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1 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 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补液、抗炎、输血等常规治疗 + 奥美拉唑,50 例)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方案 + 血凝酶,50 例),两组患者均治疗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出血量、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治疗 3 d 后血清EGF、VEGF、SOD、TNF-α 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治疗 3 d 后两组患者血清 EGF、VEGF、SOD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较对照组,观察组更高;较治疗前,血清 TNF-α 水平均降低,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能够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且可促进消化道溃疡面血管与表皮细胞的再生,减少炎症、应激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出血量与输血量,缩短止血、住院时间,疗效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3, 7(4):16-19.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埃索美拉唑 白细胞介素 -8 肿瘤坏死因子 -α 超敏 -C 反应蛋白
      摘要 (11)HTML (0)PDF 1.66 M (116)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2 月至 2021 年 2 月公安县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94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47 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阿莫西林 + 克拉霉素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1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上腹痛、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积分,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及生理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以及治疗期间口干、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腹痛、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理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口干、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治疗 + 奥美拉唑的方案,常规治疗 + 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 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3, 7(7):16-19.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埃索美拉唑 白细胞介素 -8 肿瘤坏死因子 -α 超敏 -C 反应蛋白
      摘要 (14)HTML (0)PDF 1.68 M (109)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2 月至 2021 年 2 月公安县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94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47 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阿莫西林 + 克拉霉素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1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上腹痛、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积分,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及生理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以及治疗期间口干、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腹痛、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 IL-8、TNF-α、hs-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理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口干、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治疗 + 奥美拉唑的方案,常规治疗 + 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 肤痒颗粒对慢性荨麻疹症状缓解时间、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023, 7(14):17-19.

      关键词:肤痒颗粒 慢性荨麻疹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 白细胞介素 -4 γ-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α
      摘要 (12)HTML (0)PDF 1.71 M (15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肤痒颗粒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1)、白细胞介素 -4(IL-4)、γ- 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 62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各 31 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依巴斯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肤痒颗粒治疗,均治疗 1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口干、胃部不适、嗜睡、头痛、浮肿等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胸闷、心悸、皮疹等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sVCAM-1、IL-4、TNF-α 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更低;血清 INF-γ 水平升高,观察组更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9.35%)低于对照组(25.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巴斯汀片联合肤痒颗粒可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功能与炎症反应,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 活血通络汤加减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血瘀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2023, 7(6):82-85.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血瘀型 活血通络汤 中药热奄包 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细胞介素 -1β 5- 羟色胺
      摘要 (13)HTML (0)PDF 1.71 M (87)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活血通络汤加减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血瘀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SLB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L-1β)、5- 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80 例血瘀型 CNSLBP 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活血通络汤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2 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血清 TNF-α、IL-1β、5-HT 水平,以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 72.50%(29/40);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 VAS、ODI 评分及血清 IL-1β、TNF-α、5-HT 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 SF-36 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活血通络汤加减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血瘀型 CNSLBP 患者的疗效显著,可通过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腰部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片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3, 7(10):90-92.

      关键词: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 加味补阳还五汤 甲钴胺 神经肌肉电刺激 核因子 -κB 肿瘤坏死因子 -α
      摘要 (20)HTML (0)PDF 1.70 M (107)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片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紫金医院 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收治的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 60 例,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钴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3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 MNCV、SNCV、核因子 -κB 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 MNCV、SNCV 均加快,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核因子 -κB、肿瘤坏死因子 -α、C- 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片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上一页123456
    共30页296条记录 跳转到GO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4882183 64883630

E-mail:xdyx2020@vip.163.com


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11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