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9(5):1-3.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阻滞疗法对慢性盆腔痛及痛经患者炎症因子和疼痛水平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将徐闻县人民医院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收治的 66 例慢性盆腔痛及痛经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33 例,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和观察组(33 例,神经阻滞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 3 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的炎症因子,治疗前及治疗 1、2、3 个月经周期的疼痛水平、睡眠质量,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 -α 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 1、2、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 1、2、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慢性盆腔痛及痛经患者采取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2025, 9(1):36-39.
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中,采用超声下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为下肢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的麻醉方案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仁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40 例行下肢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按照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20 例,腰?硬联合麻醉)和观察组(20 例,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1 min 内)(T1)、手术开始 30 min(T2)及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以及麻醉后 24 h 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与 T0 时比,T1~T3 时两组患者心率均有一定的波动,且 T1 时观察组比对照组高,T2、T3 时观察组比对照组均更低(均P<0.05);与 T0 时比,T1~T3 时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 T1~T3 时各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 T0 时比,T1~T3 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 T1、T2 时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更短,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维持时间均更长;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 24 h 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 相较于腰?硬联合麻醉,行下肢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术中采用超声下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高麻醉效果,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且具有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久、安全性更好的优势。
2025, 9(2):71-73.
摘要: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对其苏醒质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1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2 月盐城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 81 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40 例,全身麻醉)和观察组(41 例,TPVB 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苏醒质量和麻醉药物用量,术后 6、12、24 h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 24 h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泵药物用量均更少,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更短;术后 6、12、24 h 两组患者 VAS 疼痛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MMSE 评分均逐渐升高,观察组患者 6、12、24 h VAS 疼痛评分均更低,MMSE 评分均更高;与术前比,术后 24 h 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0(IL-10)、白细胞介素 -6(IL-6)含量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 TPVB 能够强化镇痛效果,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2025, 9(5):101-103.
摘要:目的 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在实施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的麻醉方案,对其疼痛程度、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3 月至 2024 年 3 月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 71 例行 TKA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单用组(35 例,接受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和联合组(36 例,接受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与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 12、24、48 h 静息、运动状态下疼痛程度,以及术前与术后 24 h 炎症因子与应激反应指标。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短于单用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单用组;与术后 12 h 比,术后 24、48 h 两组患者静息 VAS 疼痛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运动 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较单用组均更低;与术前比,术后 24 h 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β(IL-1β)、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升高,但联合组较单用组均更低(均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比,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 TKA 中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炎症反应,同时安全性良好。
2024, 8(22):42-44.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以及对其血流动力学、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 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5 月收治的老年上肢骨折患者 60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取传统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术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患者均观察至术后 24 h。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指标,术前、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 6、12、24 h 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术前比,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观察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 6、12、24 h,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同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老年上肢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起效较快,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还能够延长镇痛维持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2024, 8(24):43-45.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腰方肌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其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情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 2023 年 3 月至 9 月收治的 80 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组(40 例,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和联合组(40 例,采用腰方肌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麻醉前(T0)、气腹前 10 min(T1)、气腹后 10 min(T2)及手术放气 5 min(T3)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术后苏醒情况,以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全麻组;T0~T3 时,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均先升高后降低,且 T1、T2时联合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全麻组;联合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全麻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全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采用腰方肌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促进患者术后麻醉苏醒、维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势,且安全性较高。
2024, 8(3):47-49.
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神经阻滞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对于患者术后疼痛及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2 年 2 月至 2023 年 4 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 84 例择期采取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2 例,全身麻醉)和观察组(42 例,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4、8、12、24 h 时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麻醉苏醒指标,术前及术后 1、3 d 患者血清 E、Cor 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4~24 h 两组患者 VAS 疼痛评分均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且观察组同时间点均更低;术中观察组患者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均比对照组少(P<0.05);术后 1~3 d,两组患者的血清 E、Cor 水平较术前比均呈现出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拔管的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神经阻滞,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患者的机体应激反应,而且临床镇痛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2024, 8(21):67-70.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技术下髂筋膜神经阻滞在股骨近端骨折(PF)患者麻醉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临床提高麻醉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6 月于唐县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61 例 PF 患者分为两组,单一组(30 例,实施全身麻醉)和复合组(31 例,实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前(T0)、插管即刻(T1)、麻醉后 20 min(T2)、拔管即刻(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术后 2、6、12 h 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和术后 2、3 d 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复合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首次活动时间均短于单一组,丙泊酚用量低于单一组;与 T0 时比,T1~T3 时两组患者心率(HR)均呈升高又降低趋势,平均动脉压(MAP)均呈降低又升高趋势,T1、T2 时复合组均较单一组更低;与术后 2 h 比,两组患者术后 6、12 h VAS 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复合组均较单一组更低;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 2、3 d MoCA 评分均呈降低又升高趋势,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复合组均较单一组更高(均P<0.05);两组患者 T0~T3 时血氧饱和度(SpO2)、T3 时 HR、MAP 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 PE 患者中可提高麻醉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疼痛感、快速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肌力功能,手术安全性良好。
2024, 8(22):70-73.
摘要:目的 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或单纯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收治的 86 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43 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和联合组(43 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麻醉诱导后 5、20 min 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 2、12、24、48 h 静息、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麻醉后 48 h 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瑞芬太尼用药剂量、七氟醚吸入浓度均低于常规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于常规组;与麻醉诱导后 5 min 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 20 min 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与术后 2 h 时比,术后 12、24、48 h 常规组患者静息、活动时 NRS 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联合组患者静息、活动时 NRS 评分均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 2~48 h 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升麻醉和镇痛效果,降低患者瑞芬太尼、七氟醚等给药剂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减轻静息时和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安全性良好。
2024, 8(24):79-82.
摘要:目的 探讨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引入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患者生命体征、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12 月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拟行 TKA 的 40 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20 例)、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20 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时及拔管时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麻醉相关指标及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麻醉前比,插管时、拔管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时间点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后 30 min 比,术后 6~48 h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时间点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住院天数均缩短(均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两组术后 24 h 谵妄发生率比较,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老年 TKA 中引入超声引导下的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支持,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水平,稳定生命体征,同时缩短苏醒时间、住院天数,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4882183 64883630
E-mail:xdyx2020@vip.163.com
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11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