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编辑部官网!【中国医师协会系列期刊】
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多模式影像学指导下的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

      2023, 7(2):47-50.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功能 血管再通率
      摘要 (195)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多模式影像学指导下的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影像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昌市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165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模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作为非溶栓组(83 例,进行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及降血脂等相关治疗),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作为溶栓组(82 例,在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及降血脂等相关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病灶侧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及神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 7 d,溶栓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均高于非溶栓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24 h 两组患者ADC、CBF 值均升高,且溶栓组高于非溶栓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均降低,且溶栓组低于非溶栓组(均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多模式 MRI 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可提升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脑部状况及神经功能,利于患者的预后,疗效确切。

    • 42 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2023, 7(4):84-88.

      关键词:脊髓髓内占位病变 临床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
      摘要 (12)HTML (0)PDF 2.05 M (99)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 42 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 4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症状、体格检查结果,以及 X 线、CT、MRI 及病理检查结果;42 例脊髓髓内占位病变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持续随访 12 个月,统计患儿术前和术后 12 个月疼痛、二便障碍及运动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42 例患儿中男患儿 23 例,女患儿 19 例;年龄 2 个月 ~14 岁,平均(5.63±1.47)岁;病程 5 h~11 年,平均(3.64±1.21)年。病变部位以腰段最多,颈胸段次之;首发症状以肢体活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疼痛;症状则以肢体运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腰背痛、腹痛及肢体颈肩疼痛;体格检查以腱反射异常,肌力下降,浅反射消失,步态异常最为常见;42 例患儿均进行脊髓 MRI 检查,其成像显示均存在髓内异常信号区与病变段脊髓出现增粗现象。病理类型以良性肿瘤较为常见;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 24 例,次全切 4 例,部分切除 14 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均于术后持续随访 12 个月,与术前比,术后 12 个月患者疼痛与运动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手术前后二便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多为良性,首发症状多为肢体运动障碍和疼痛,MRI 能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而尽早发现、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则能够有效减少占位压迫对于脊髓造成的损伤,提高预后质量。

    • 42 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2023, 7(7):84-88.

      关键词:脊髓髓内占位病变 临床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
      摘要 (35)HTML (0)PDF 1.67 M (94)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 42 例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脊髓髓内占位病变的 4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首发症状、主要症状、体格检查结果,以及 X 线、CT、MRI 及病理检查结果;42 例脊髓髓内占位病变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持续随访 12 个月,统计患儿术前和术后 12 个月疼痛、二便障碍及运动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42 例患儿中男患儿 23 例,女患儿 19 例;年龄 2 个月 ~14 岁,平均(5.63±1.47)岁;病程 5 h~11 年,平均(3.64±1.21)年。病变部位以腰段最多,颈胸段次之;首发症状以肢体活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疼痛;症状则以肢体运动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腰背痛、腹痛及肢体颈肩疼痛;体格检查以腱反射异常,肌力下降,浅反射消失,步态异常最为常见;42 例患儿均进行脊髓 MRI 检查,其成像显示均存在髓内异常信号区与病变段脊髓出现增粗现象。病理类型以良性肿瘤较为常见;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 24 例,次全切 4 例,部分切除 14 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均于术后持续随访 12 个月,与术前比,术后 12 个月患者疼痛与运动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手术前后二便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脊髓髓内占位病变多为良性,首发症状多为肢体运动障碍和疼痛,MRI 能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而尽早发现、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则能够有效减少占位压迫对于脊髓造成的损伤,提高预后质量。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2023, 7(2):106-109.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价值
      摘要 (18)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宜兴市和桥医院收治的 81 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 DWI检查及临床综合诊断,并以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等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 MRI、磁共振 DW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结果,常规 MRI、磁共振 DWI 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及常规 MRI、磁共振 DWI 对急性期、超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 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 81 例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阳性 69 例,阴性 12 例;经磁共振 DWI 检查显示,其中阳性68 例,阴性 13 例,其中 67 例为真实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常规 MRI 检查显示,其中阳性 67 例,阴性 14 例,其中 60 例为真实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 MRI、磁共振 DW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 [82.72%(67/81)、83.95%(68/81)] 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 DWI 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常规 MRI 检查(均P<0.05);磁共振 DWI 检查对急性期、超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 MRI 检查,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 MRI检查,磁共振 DWI 检查对于急性脑梗死具有更高的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及特异度,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的确诊率,且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早期具有更高的检出率,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梗死病灶并进行定性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研究

      2023, 7(24):107-110.

      关键词: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脑星形细胞瘤 分级诊断 价值研究
      摘要 (12)HTML (0)PDF 1.97 M (8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研究,为脑星形细胞瘤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沭阳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收治的 50 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肿瘤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21 例)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组(29 例)。术前患者接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比较不同分级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容积转运参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ADC、Ktrans 值、Ve 对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效能;对比分析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典型病例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比,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组患者 ADC 更低,而 Ktrans 值、Ve更高;ROC 曲线分析显示,ADC、Ktrans 值、Ve 预测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96、0.757、0.831,其中以 Ve 曲线下面积及诊断特异度最大,诊断效能最高(均P<0.05)。结论 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脑星形细胞瘤的病变恶性程度,且 ADC、Ktrans 值、Ve 预测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其中 Ve 诊断价值最高,可为手术的实施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够为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行磁共振成像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的诊断效能分析

      2023, 7(4):109-112.

      关键词: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常规正冠状面扫描 单侧斜冠状扫描
      摘要 (13)HTML (0)PDF 2.14 M (10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和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的诊断价值及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8 月至 2022 年 5 月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苏州市吴江区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 79 例疑似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疑似患者均行 MRI 常规正冠状面扫描、单侧斜冠状扫描、关节镜及临床综合诊断,并以关节镜和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比较 MRI 常规正冠状面扫描、单侧斜冠状扫描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检出结果和诊断效能,对比伴随损伤的检出情况。结果 79 例疑似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经关节镜和临床检查后,确诊阳性 70 例,阴性 9 例,经 MRI 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检查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灵敏度均显著高于经 MRI 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检查(均P<0.05),两种扫描方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阳性率、特异度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MRI 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检查对软骨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MRI 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P<0.05),但两种扫描方式对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圆韧带损伤、股骨颈疝囊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 MRI 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灵敏度,且对患者伴随损伤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行磁共振成像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的诊断效能分析

      2023, 7(7):109-112.

      关键词: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常规正冠状面扫描 单侧斜冠状扫描
      摘要 (14)HTML (0)PDF 1.62 M (8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和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的诊断价值及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8 月至 2022 年 5 月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苏州市吴江区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 79 例疑似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疑似患者均行 MRI 常规正冠状面扫描、单侧斜冠状扫描、关节镜及临床综合诊断,并以关节镜和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比较 MRI 常规正冠状面扫描、单侧斜冠状扫描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检出结果和诊断效能,对比伴随损伤的检出情况。结果 79 例疑似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经关节镜和临床检查后,确诊阳性 70 例,阴性 9 例,经 MRI 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检查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灵敏度均显著高于经 MRI 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检查(均P<0.05),两种扫描方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阳性率、特异度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MRI 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检查对软骨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MRI 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P<0.05),但两种扫描方式对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圆韧带损伤、股骨颈疝囊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 MRI 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灵敏度,且对患者伴随损伤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 产前超声评分法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中的预测价值探讨

      2022, 6(13):90-93.

      关键词:凶险性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超声评分 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能
      摘要 (28)HTML (0)PDF 1.64 M (10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评分法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0 月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超声评分法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统计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分型结果,并计算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阳性检出率;以术后病理检测为诊断金标准,比较超声评分法、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结果;比较超声评分法与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结果 以术后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未合并胎盘植入有 20 例,合并胎盘植入 60 例;超声评分法和磁共振成像分别诊断未合并胎盘植入 29、23 例,合并胎盘植入 51、57 例;超声评分法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 3 种检查方法各临床诊断分型结果(未合并胎盘植入、粘连型胎盘、植入型胎盘、穿透型胎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评分法检查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漏诊 12 例,误诊 3 例;磁共振成像检查漏诊 8 例,误诊 5 例;超声评分法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评分法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基于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超声检查的经济实用性,建议首选超声评分法作为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作为必要时的辅助检查方法。

    • MRI 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

      2022, 6(16):90-93.

      关键词: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 半月板损伤 核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摘要 (44)HTML (0)PDF 1.94 M (112)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 MRI 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结果与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蒙自市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12 月收治的疑似 80 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 MRI 检查后行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比较 MRI 与关节镜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分级情况及阳性检出情况;并分析 MRI 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80 例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0 个前交叉韧带)经关节镜检查显示,诊断出 0 级 18 个,确诊Ⅰ级 5 个、Ⅱ级 19 个、Ⅲ级 20 个、Ⅳ级 18 个;经 MRI 检查显示,诊断出 0 级 19 个,确诊Ⅰ级 3 个、Ⅱ级18 个、Ⅲ级 21 个、Ⅳ级 19 个;80 例疑似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160 个半月板)经关节镜检查显示,诊断出 0 级 39 个,确诊Ⅰ级 19个、Ⅱ级 21 个、Ⅲ级 41 个、Ⅳ级 40 个;经 MRI 检查显示,诊断出 0 级 39 个,确诊Ⅰ级 19 个、Ⅱ级 22 个、Ⅲ级 42 个、Ⅳ级 38 个;MRI 和关节镜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 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特异度为 72.22%,灵敏度为 90.32%,准确度为 86.25%,阳性预测值为 91.80%,阴性预测值为 68.42%;MRI 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特异度为 89.74%,灵敏度为 96.69%,准确度为 95.00%,阳性预测值为 96.69%,阴性预测值为 89.74%。结论 MRI 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CT 增强扫描与 MRI 诊断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2, 6(12):98-101.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摘要 (13)HTML (0)PDF 2.12 M (100)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 CT 增强扫描与 MRI 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4 月至 2021 年 8 月宣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 85 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 CT 增强扫描、MRI 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 CT 增强扫描、MRI 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结果,患者病灶包膜强化表现,并分析 CT 增强扫描、MRI 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85 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阳性 72 例,阴性 13 例。CT 增强扫描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阳性患者 70 例,阴性 15 例,其中仅有 65 例为真实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为 82.35%;MRI 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阳性患者 71 例,阴性 14 例,其中仅有 68 例为真实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为 83.53%;MRI 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 CT 增强扫描检查,准确度低于 CT 增强扫描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 CT 增强扫描与 MRI 检查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检查中,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进展、家庭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上一页123
    共3页21条记录 跳转到GO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4882183 64883630

E-mail:xdyx2020@vip.163.com


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11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