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8(1):66-68.
摘要:目的 分析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8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疗的 81 例产后 DRAM 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患者开展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试验组(41 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干预,均治疗 3 个疗程,并于治疗后定期随访 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3 个月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3 个月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升高,试验组更高(均P<0.05)。结论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 DRAM,可促进腹直肌恢复,改善腹直肌肌肉功能,同时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2023, 7(13):108-111.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茂名市中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收治的60 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和观察组(30 例,中医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均于术后随访 12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T0)、术后 24 h(T1)、术后 6 个月(T2)和术后 12 个月(T3)VAS 与 ODI 评分、骨代谢指标及伤椎矢状位后凸 Cobb 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及术后初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与 T0 时比,两组患者 T1~T3 时 VAS、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骨保护素(OPG)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伤椎矢状位后凸 Cobb 角均显著缩小,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手法复位联合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促进骨折愈合,有效改善胸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2021, 5(20):66-68.
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中医手法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腰椎功能与血小板活化情况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 2020 年 2 月至 10 月就医的 76 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38 例,开展常规中医手法治疗)与研究组(38 例,开展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中医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2 周,并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与稳定性改善情况、血小板活化情况,治疗前与随访 6 个月后腰背部左、右两侧肌张力。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及腰背部左、右侧肌张力均降低,腰骶角均减小,且研究组患者 ODI 评分、PCT、PLT、PDW 水平及腰背部左、右侧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腰骶角小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与常规中医手法治疗相比,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中医手法可更有效促进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与稳定,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且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更显著。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沙滩1号16信箱
邮编:100083
电话:010-64882183 64883630
E-mail:xdyx2020@vip.163.com
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11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